麻风病防治知识问答
|
2023年1月29日是第70届“世界防治麻风病日”暨第36届“中国麻风节”。今年的活动主题为“弘扬时代精神,消除麻风危害”。 什么是麻风病? 麻风病在我国流行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古老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等部位。这个病最大的特点是,得到早期治疗的病人可以没有任何畸残,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和参加社交活动。若未能及时治疗将导致严重的畸残。因此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麻风病,就能减少畸残的发生。 麻风病是如何传播的? 还没有接受过治疗的麻风病人是目前麻风病的传染源,特别是多菌型患者皮肤黏膜含有大量麻风分枝杆菌,是最重要的传染源。至于这个病如何传播,其具体传播途径仍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它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两种: (1)呼吸道传播,病人通过上呼吸道可排出大量麻风分枝杆菌,通过飞沫传播。 (2)与麻风患者直接接触。一般来说,接触越密切,被感染的可能性就越大。 感染麻风杆菌后一定会发病吗? 感染麻风菌是否发病取决于机体对麻风菌的免疫力。绝大多数(99%以上)人群对麻风杆菌具有自然免疫力,机体能有效地杀灭体内的麻风分枝杆菌而不发病。只有极少数对麻风分枝杆菌没有免疫力的人在感染后,麻风菌在体内逐渐繁殖,从而出现症状,成为病人。 通常认为麻风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5年,最长可超过10年;早诊早治可避免畸残,规范治疗能完全治愈。 麻风病的表现有哪些? 由于麻风分枝杆菌的繁殖速度很慢,从感染麻风分枝杆菌到麻风病发病大约需要2-5年的时间,出现症状后病情的进展也很缓慢,而且没有明显的痒、痛等主观症状,因此这些早期症状往往未能引起患者的注意,没有及时就诊。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丧失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麻风病主要表现包括各种各样的皮肤和神经症状。其皮肤表现跟许多皮肤病类似,因此很容易被误诊。皮肤损害主要有与皮肤平齐或略高起的斑疹、也可出现大小不等的疙瘩等。皮疹的颜色可以比皮肤颜色浅,也可能是红色、暗红色或棕褐色。皮损大小不一,有的很小,有的可以占据整个肢体或躯干。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的面部、上下肢和耳垂等部位的皮肤变厚,呈现潮红颜色,表面光亮,部分病人面部整天发红,就像刚喝了酒的醉酒面容。晚期面部的皮肤更加肥厚,还可出现许多皮肤色,或更深颜色的疙瘩,形成“狮面”样的外观。皮肤损害往往不痛、不痒;有的皮损因不出汗出现皮肤干燥、粗糙。除了皮肤损害外,病人可以同时伴有一些神经的损害,患者可以出现整个上、下肢的疼痛。神经受损的具体表现可以出现肢体或皮损的麻木感,疼痛觉、轻触觉以及温度觉迟钝或丧失,因此出现感觉不到针刺疼痛,或容易发生没有疼痛烫伤的情况。有的患者还出现手、足的运动乏力,逐渐演变为爪形手、腕下垂、拖拉脚,到晚期可出现指趾变短、手掌足底发生无痛性溃疡等畸残。面部可以出现嘴唇及耳垂肥厚、口眼歪斜、眼睑不能完全闭合、鼻梁塌陷等现象。少数病人也可能表现为只有神经损害,而没有皮肤症状。 麻风病对人体的主要危害来自神经的损伤引起的畸残。畸残的发生不但使患者因生产劳动能力下降,减少或丧失了收入来源,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麻风病(人)真的那么可怕吗? 畸残的形成及害怕被传染是人们恐惧和歧视麻风病人的主要原因。其实,麻风病(人)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这主要是因为: (1)麻风菌在外界的存活能力较弱,因而其感染人体的能力相对较低; (2)绝大多数人对麻风分枝杆菌具有抵抗力,即使被感染也不一定发病; (3)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联合化疗方案用药1天后即可杀灭体内99.99%以上的麻风分枝杆菌,从而使患者失去传染能力。因此,即使社区内有麻风病人,只要他接受了治疗,并不会对周围人群的健康构成威胁。他们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出入公共场所、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我国对麻风病治疗的相关政策 尽早发现和治疗对麻风病的防治非常重要。我国免费提供抗麻风分枝杆菌的基本药物,对患者实行社区内保密治疗,对密切接触者开展健康随访。 怀疑自己或他人患有麻风病怎么办? 协助相关部门做好疾病控制工作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各市、县(市、区)的麻风病定点筛查医院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辖区内的麻风病防治工作。大家一旦发现自己或他人可能患有麻风病,应该尽早主动向上述部门进行报告,尽早到定点机构(见下图)就诊,早诊断早治疗。 为便于广大群众掌握和报告麻风病,归纳以下11条麻风病可疑症状: (1)皮肤出现不痛不痒的皮疹(红斑、白斑、浅色斑、丘疹、结节等),久治不愈(三月以上); (2)皮损处感觉丧失或减退,麻木、闭汗; (3)眉毛稀疏、脱落; (4)眼睑闭合不全、口角歪斜; (5)面部或耳垂出现水肿或肿块,面如醉酒; (6)爪形手,虎口肌肉萎缩; (7)手、足麻木或有麻刺感; (8)手、足或眼睑肌无力; (9)垂足; (10)发生无痛性伤口或溃疡,久治不愈; (11)周围神经粗大、疼痛或触痛。 温州市麻风病定点诊疗、筛查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