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乐清 > 乐清党史 > 党史人物
  • 成文日期:

致敬先烈|周斌:捐躯为抗日 热血洒异国

发布日期: 2023- 12- 06 11 : 08 浏览次数: 字体:[ ]

周斌.jpg

周斌(1911-1945),又名周方淦、周君雅、周怀昂,虹桥镇港沿村人。1938年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习,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大学习结束后,他来到印度尼西亚,从事国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长期坚持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1945年3月在印尼的棉兰被日军杀害。2015年入选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周斌,1911年出生在浙江乐清县虹桥港沿村一个农村手工业家庭。周斌家里十分贫困,全家八口仅靠父亲一人做木工的微薄收入勉强度日。因此,他在本地乡村小学念完初小后,便随父亲外出当木工学徒了。

一次,父子俩在蒲岐镇东门外村给人建房,新房建好后,屋主四处请不到人给新房写对联。周斌年少胆壮,便毛遂自荐。他的一手好字震惊了四方乡邻,都说周家出了个“状元”。乡邻们纷纷劝说其父亲让周斌继续求学,以免埋没了英才。在众人的再三劝说下,父亲咬咬牙凑了点钱,让周斌到温州学习。周斌在温州一个教会办的浙南三育学校附属小学和初中部相继念完高小和中学。其间,他在同乡赵洪品的革命思想影响下,开始投身于革命事业。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时,周斌在家乡参与组织乐清县学生救国会,向群众宣传五卅惨案的经过,并发动群众奋起响应,捐助并声援上海工人、学生的正义斗争。1926年7月北伐开始后,他又积极协助组织农民协会,发动农民群众支援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当地学生救国会因遭到土豪劣绅的控告而解散,农民协会也被政府下令取缔。

1929年秋,他进入南京三育大学学习文科,并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兼任校长室秘书。半年后,他又兼任该校电机部主任,从事学校的机电维修等工作,历时约7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占领中国东三省。国难当头,周斌在南京奋斗社出版的《奋斗》一书中以周方淦的署名发表了《日本之教育》一文。文章指出,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在全国大、中、小学学生及日本民众中全面鼓吹和灌输“大和民族的优越感”“天皇至尊”“中国东三省的富饶,一踏上东三省就可成为富翁”等侵略思想,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日本民众的支持,以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同时,他还揭露日本通过不断的宣传,诱惑和煽动大量日本人盲目涌向东北三省,结果却使他们流离失所、沦落异乡等事实。

此时,好友赵洪品已投奔其在印度尼西亚的同学,侨居棉兰市,先后担任棉兰第三小学和火水山埠中华学校校长。因受赵洪品之邀,1937年夏,周斌也辞去了南京三育大学电机部主任一职,到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简称“苏岛”)的火水山埠中华学校担任教务兼训育主任。

当时,华侨在当地居民人口中占百分之六七十。他们中有商人、渔工、码头工,也有菜农、自由职业者。中华学校便是由当地华侨集资兴办的。学校创办于1905年,设小学和初中部,当时有近千名学生。创办人兼第一任校长是罗仲霍(广东惠东人),曾为同盟会会员,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之后的历任校长和教员,也多为革命志士,在苏岛华侨中积极传播爱国思想。这些为日后周斌开展华侨爱国进步活动和宣传抗日救亡思想奠定了基础。

在该校任教期间,周斌接触了大量抗战类的书籍。1938年,他拿出全部积蓄,与赵洪品等一起在棉兰市创办了大地书店。书店表面上经营国内出版的普通书籍,实际上通过各种渠道引进了多种社会科学书籍以及宣传抗日的书刊,成为传播进步思想和开展交流活动的中心。那时,当地就出现“欺骗青年,假借文化美名,实行赚钱”而“不要上阴谋家的当”的流言,甚至国民党当局还传出“棉兰要被赤化了”的传言。于是,当地政府的政治部长就常常光顾此店,弄得大地书店“鸡犬不宁”。尽管如此,周斌和赵洪品、陈季华等照样进行募款,并通过印度尼西亚新报社社长洪渊源将款项转寄给香港的保卫中国同盟,以救护国内抗战受伤的将士。

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负责人廖承志和连贯介绍周斌去陕北,这让周斌决定回国。1938年10月7日,他自苏岛启程,经英属槟榔屿、新加坡、香港地区,转广州湾入广西北上甘肃庆阳,最后抵达延安。因为有廖承志的介绍,他很快便被安排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学习。在抗大,他通过系统学习抗战理论、政治经济学、社会科学、马列主义等课程,思想上有了很大进步。12月,他在韩家村加入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并担任第十八队第三小组组长,主要从事教育工作。1939年1月29日,经戴文贤、林路两人介绍,周斌加入中国共产党。

周斌的入党申请书.JPG

周斌的入党志愿书

抗大学习期满后,周斌主动向党组织提出申请,再次回到印度尼西亚,从事组织国际抗日统一战线工作。

周斌回到印度尼西亚苏岛棉兰市后,继续在火水山埠中华学校任教,并很快担任校长。在该校期间,他积极向学生宣传革命思想,给初中部学生加开政治经济学课程。他白天在学校上课,晚上还为校外失学青年开办义务夜校。他知识渊博、讲课生动,书上一句话的内容,他可讲出一串串的历史故事,可以说是博古通今,学生们都喜欢听他讲课。他态度和蔼、平易近人,凡有所求,无不竭诚接待和解答,深获广大华侨青年和学生的爱戴。

周斌不仅传授学生文化知识,还向他们讲解革命道理。他准备了许多禁书如《西行漫记》《论持久战》《星火燎原》等,供学生们借阅,还经常讲述中国革命中许多先烈英勇斗争的事迹,以激发当地华侨青年的爱国爱乡热忱。他还向学生们介绍火水山埠中华学校早期毕业的几位学生宁愿抛弃国外优越的物质生活,在抗战期间毅然返回祖国、投奔延安的事迹。

为了解决苏岛进步青年“精神食粮”的问题,周斌自延安返回印尼途经香港地区时,就与当地进步书店接洽了有关进口进步书籍的事。回到火水山埠后,他与赵洪品等人以招股集资的办法,在棉兰大地书店后面的暗室里,建立了抗日书刊地下印刷所,并亲任经理。

周斌还指导学生们一起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如筹集救济资金赈济祖国难民,筹募捐款支援八路军抗战。由于当地荷兰殖民当局对华侨的抗日救亡运动极力阻挠和破坏,周斌要求学生们提高警惕,对一般华侨商人要多做说服工作,晓以大义;对少数唯利是图的顽固分子,要讲究策略、分别对待,尽可能团结大多数,共同对敌。学生们在周斌的指导下开展抵制日货运动。他们将抵制日货宣传队分成小组,挨家挨户进行宣传,在当地掀起了一个抵制日货的小高潮。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相继侵占印度尼西亚群岛。竖年3月,日军在苏北(今北苏门答腊省,简称“苏北”)登陆后,长驱直入,很快便占领了首府棉兰。为显示其法西斯淫威,日军进入市区当天,于光天化日之下在女皇街(今苏多莫街)与客家街交叉路口闹市野蛮地砍杀了5名过往的无辜华侨,将他们的首级置于路旁的砖堆上示众。这标志着日本法西斯血腥统治的开始,苏岛陷入更为血腥、恐怖的境地,来自国内的文化人和当地爱国华侨都迅速隐蔽起来。

苏北沦陷后,华侨在日本法西斯血腥统治下深受其害,这更激发了他们的反抗意志。不久,周斌、赵洪品、熊辛克、林革尘、黄亚武和张谷和等开始筹划抗日组织。1942年6月,他们在棉兰成立苏岛人民抗敌会,接着又先后在先达和火水山成立抗敌会,周斌是火水山抗敌会的主要领导人。考虑到人民抗敌会这一名称过于笼统,11月,苏岛人民抗敌会改名为苏岛人民反法西斯同盟(简称“反盟”)。反盟总部下设5个部:组织部、印度尼西亚问题研究部、华侨社会部、青年工作部、妇女工作部。周斌是反盟总部的核心领导人之一,并具体负责青年工作部的工作。他担起领导的使命,吸收了中华学校的几十位学员为反盟盟员,并不断感化和动员学生参加反盟。反盟成立后不久,盟员即增至400多人,他们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在华侨和印度尼西亚人民中进行宣传和发动,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周斌亲自编写的抗日书刊,通过地下印刷所编印成册,再由盟员分送到工厂、学校、车站、码头、城市和乡村。同时,周斌通过中共组织在香港地区的联络站,和国内党组织保持联系并接受指示,把募捐所得资金由反盟总部寄往香港地区再转到延安。

1942年9月至1943年初,华抗(苏岛华侨抗敌协会)和反盟两个抗日组织经过多次接触和磋商后,在保留原有组织的基础上联合建立了苏岛反法西斯总同盟(简称“总同盟”,又称“大同盟”),实行统一领导。总同盟包括4个支部:棉兰反盟支部、先达反盟支部、火水山反盟支部和华抗支部。随后,棉兰反盟的妇女工作委员会改组为棉兰妇女反法西斯同盟,也参加了总同盟。总同盟领导机构由各支部代表组成,周斌是领导人之一。为适应当时严酷的斗争环境,总同盟各支部在统一领导下各自进行活动。华抗和反盟联合起来后,苏北华侨抗日组织日益壮大,抗日活动稳步开展。1943年,美英联军在太平洋开始反攻,日军在战场上节节失利,为保证其在东南亚后方的安全,日军便加紧肃清抗日分子和可疑分子的行动。不久,盟员的叛变投敌引发了“九二〇事件”。1943年9月20日,日军在苏北大肆搜捕地下抗日分子,华抗和反盟的成员以及阅读秘密报纸的群众等近百人被捕。“九二〇事件”后,苏岛各地被捕的各族各界人士达数千人,仅苏北就有近千人。此时周斌虽然平安转移到农村隐蔽,但日本宪兵司令部及特高科(日本特务组织)派出大量便衣,四处搜捕他。在隐蔽将近一年之后,周斌于1944年8月不幸被日军逮捕,押往棉兰日军宪兵部。此时,周斌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他在被捕上车前暗藏了一把剃刀,打算当日在棉兰日军宪兵部狱中割喉自刎,但是被守卫狱卒发觉,未果。

日军对周斌施以各种酷刑,周斌虽然身体瘦弱,但面对敌人的酷刑毫无惧色、坚贞不屈。他在狱中还组织难友进行斗争,宣传正义思想,不断鼓励狱友说:“要抱定宗旨,不要违背良心,只管向前直冲,不用稀罕人家的理解、同情与漂亮话,盖棺定论,自有是非黑白。”在日军宪兵司令部审讯庭上,他富辩才、有胆识,痛斥敌人的法西斯暴行,驳得日军审判官哑口无言,敌人也不得不承认他是一条“铁汉”。

日军见威逼利诱毫无所获,便恼羞成怒,决定于1945年3月7日在棉兰市第一刑务所对周斌行刑。日军在准备对这位“共产党头子”执行枪决时,为防止反盟盟员和人民群众冒死来抢夺这位深得民心的革命领导人,便加强了对棉兰市第一刑务所的戒备,对外严密封锁消息。行刑时,周斌后脑部中弹,但并未气绝。日军本想补一枪,但怕惊动附近的群众而节外生枝,就命人将周斌活埋。

异国荒野埋忠骨,浩气长存南海滨。周斌烈士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的崇高精神和英勇事迹,为党和人民特别是为国际抗日救亡所作的贡献,永远值得后人颂扬和纪念。


致九二0事件殉难的先烈家属的慰问信.jpg

致“九二〇事件”殉难的先烈家属的慰问信

2015年,周斌入选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