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乐清 > 乐清党史 > 党史人物
  • 成文日期:

致敬先烈|周醒迷:生命不止 战斗不息

发布日期: 2023- 12- 06 15 : 25 浏览次数: 字体:[ ]

周醒迷.jpg

周醒迷(1893-1948),乐成南门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迫外出隐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与党取得联系,继续从事革命活动。1946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乐清支部,1948年英勇就义。


周醒迷,1893年出生于乐清县乐成镇。他出生那年正值神州大地风雨飘摇之际,内有腐败政府,外有列强环伺,这是中国历史上动荡和苦难的时期,也是新旧思想激烈碰撞的年代。由于家境贫寒,他小时候没能接受完整的学校教育,和当时大部分贫家子弟一样,选择了学手艺,成了理发店学徒。此后十几年,他以理发谋生,养家糊口,度过了看似平淡的早年时光。随着国内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乐清这个小县城也无可避免地受到影响。身处穷市陋巷的周醒迷也被时代所感召,开始关注国内外形势的发展。

1926年冬,在大革命形势的推动下,林去病等3人在乐清地团长春楼召开一次党的临时组织会议,成立中共乐清支部。会议决定在工农积极分子、进步的国民党员中发展共产党员。出身贫苦、秉性刚直、向往革命的周醒迷,经林去病等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乐清县首批共产党员之一。他的家成了当时地下党活动的联络中心。林立(林赞萱)以及西乡的王瀛洲、钱国安、钱师眉、赵章明、冯龙象,东乡的林文富等早期中共党员,经常出入他家,互通情报,研究工作。从此,这位机智勇敢、怀有鸿鹄之志的青年投身于轰轰烈烈的革命洪流之中。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白色恐怖笼罩着温州各地。很快,国民党“西山会议派”头目王超凡在乐清开展“清党”。时任国民党县党部执委兼商人部长的林立,也在“清党”名单中。一天夜里,县长胡乃硕、“清党”委员胡真,率领自卫队突然包围了县党部,企图将“异党分子”一网打尽。当时,党员周醒迷、范萃华、倪昌豪等正在林立住室商量工作。在这紧急关头,周醒迷镇定自若,从容掩护林立跳窗逃走。林立经其他同志家取道山路,趁着夜色逃出虎口,安全地转移到白石乡。不久,林立等避离家乡,其余党员也各自分散隐蔽,乐清党组织从此停止活动。

1928年秋,中共浙江省委特派员兼永嘉县委书记郑馨根据省委指示,到乐清恢复和发展党组织,不久在西乡车岙村(今属北白象镇)建立了中共乐清区委。在此期间,周醒迷等人为恢复乐清的党组织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1930年3月,中共永嘉中心县委召开第三次扩大会议,决定:“乐清,在目前不能成立县委时,应由蔡、周两同志负责。”截至1930年7月,乐清区委下辖6个党支部,共有党员30人。

由于乐清党的基础薄弱,领导武装斗争不力,中共浙南特委派红十三军政治部主任陈文杰到乐清帮助开展武装斗争。1930年秋,廿四寮红军游击队派出指战员40余人,在乐清区委的密切配合下,于夜间袭击柳市警察分局,警察四散逃命,游击队共缴获步枪10余支。他们还在柳市街张贴“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打倒贪官污吏”“平分土地”等标语,震慑了敌人,鼓舞了群众。在这次行动中,周醒迷不仅是组织者之一,也是参战者之一。由于个别同志失手,缴枪事件之后,组织上担心他们已引起敌人注意,为安全起见,通知他们尽快转移。于是,周醒迷等人一道先避难于上海英租界,后又辗转于杭州、宁波、舟山沈家门一带,在白色恐怖中受尽了生活的折磨。“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现实的磨难、斗争的残酷让周醒迷积累了丰富的革命经验,也磨炼了他的革命意志。昔日的剃头匠已成长为一名坚强的革命斗士,凭着自己满腔的热情和一颗赤子之心,勇敢地走在时代潮流的革命浪尖上,谱写出壮丽的青春诗篇。

当白色恐怖稍许缓解后,周醒迷即回到乐成。为了保存革命的火种,此时乐清的地下党组织在敌人的疯狂镇压下,暂时停止了一切组织活动。他只好重操旧业,等待时机。后来在部分党员和友好人士的资助下,他在乐清城关下垟角开设了乐清饭店。在他们夫妇的精心经营下,生意日益兴隆。1938年,周醒迷终于跟中共浙南地下党的邱清华、周丕振接上了组织关系,这对周醒迷来说仿佛获得新生。组织上交给他的任务是在乐清饭店设立地下党的革命联络站,因为饭店来往人多,不易引起注意,所以很快就成为党在县城的重要革命据点之一。周醒迷不仅是党的耳目、哨兵,也是埋在敌人心脏里的一枚定时炸弹。

乐清饭店掩护过许多革命同志。党内交通员常以饭店为落脚点,党派来指导政工队工作的县委代表郑伯永,来城时也住宿在该饭店。党的许多指示、情报、文件、报纸,都从这里传递,如党内的《浙南周报》经这里传送到革命者的手中。周醒迷替党订的国民党报纸,常由地下工作同志领送给地区负责人陈权伍、周丕振。东、西乡不少农会会长,如宋鲁、冯龙象等,常常是饭店的“客人”。周醒迷既要照顾同志们的生活,又要应付警察的检查,每天都得担风险。如有同志被关押,他就通过各种关系,用“亲戚”的名义给他们送被、送菜,把党的温暖送去给受难同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此时的乐清饭店实质上就是革命的中转站,也是保护革命同志的合法阵地。

周醒迷表面上是一个饭店老板,作为一个革命者,实际上他更是一个“政治气象预报员”,他动员家属时刻监视敌人的动向,还利用民盟盟员章云程在国民党军法室当书记员之便,弄到不少重要情报及时送给组织。1945年3月间,日军与国民党顽军合谋,企图将党的一支武装部队围歼于虹桥镇。周醒迷从敌人内部探听得知此消息之后,用特急信件连夜派人把这消息送到党派驻沙角的前哨情报站负责人陈权伍手中,使驻虹桥部队得以及时安全撤出。而日军与国民党顽军不明真相,因误会而激战通宵,死伤惨重。全县人民莫不拍手叫好。

乐清饭店后因掩护多人,被敌人指责为“政治饭店”而关闭,周醒迷另立门面,改开了一爿小酒店。这次他更胆大心细,除了传承饭店的“业务”外,酒店还成了药物、生活用品甚至枪支弹药的转运站。许多重要的革命工作,都是在酒店的“买卖”中进行的。

1946年2月,为适应新的斗争形势,在中共地下党的支持下,周醒迷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成为乐清民盟组织的发起人之一。入盟以后,周醒迷遵照上级民盟组织的指示,坚持以统一战线为中心,配合地下党积极开展工作,以公开或隐蔽的方式进行反独裁、反内战、争和平、争民主的斗争。

全面内战爆发后,学生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全国的学生运动如火如荼,乐清也不例外。在党的领导下,乐清中学学生也加入这场“反饥饿、反内战、反独裁”运动,上街游行,并到参议会请愿,要求民意机关支持。周醒迷热情接待学生,并代表参议会发言,大力支持学生的正义行动。他的女儿周雪梅因发动学生运动,受到校长警告。周醒迷坚决支持女儿的做法,据理力争,与校方发生争执,后来又支持女儿上山打游击。周雪梅后来回忆,正是父亲的言传身教和大力支持,使他们兄弟姐妹后来走上了革命道路。

周醒迷还利用县参议会干事兼收发员的工作便利,通过各种方法把重要情报抄送到乐成联络站,直达游击区中共乐清中心县委执委叶龄银手中。这些革命情报在战斗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使游击队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周醒迷的这个情报员工作一直坚持到牺牲为止。

多年的革命实践让周醒迷深知革命理论对革命的重要指导意义。为了提高青年们的政治觉悟与文化水平,周醒迷带头组织了读书会,以身作则积极学习,甚至有时阅读书报到深夜,以此来激励有志青年好学上进。同时成立的还有乐成镇李方成八人小组读书会、虹桥县中陈法文求进读书会、乐中读书会等。

周醒迷不顾个人安危所做的这些事情,引起了国民党特务的注意,特别是他女儿上山打游击之后,一时间谣言四起,舆论对他非常不利,但他依然忘我地工作。他以乐清参议会录事的身份,积极支持农民的“二五”减租斗争,从而引起了封建势力的不满。

1947年10月12日,通过里应外合,周丕振率游击队在白石首战告捷,生俘中队长等以下官兵80余人并缴获轻机枪4挺、长短枪59支、子弹4000余发。这次战斗给国民党反动派以沉重的打击。国民党反动派恼羞成怒,在乐清掘地三尺,疯狂实行大逮捕、大镇压。是年冬,有人向国民党告密,周醒迷不幸落入浙保四团副总指挥丁昌周的手中。1948年1月7日,周醒迷被枪杀。周醒迷一生为革命,为新中国的建立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作为党的好儿女、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洒尽热血为人民,赢得了人民永远的怀念。

1950年,浙江省人民政府追认周醒迷为革命烈士;1983年,民政部补发烈士证书。


作者:王佩娟、林丽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