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乐清 > 乐清党史 > 党史人物
  • 成文日期:

致敬先烈|郑伦:矢志革命 战斗一生

发布日期: 2023- 12- 06 15 : 27 浏览次数: 字体:[ ]

郑伦.jpg


郑伦(1917-1948),原名郑茂育,雁荡镇朴头村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大荆区特派员、山面区委书记、永(嘉)乐(清)黄(岩)边中心区委书记等职。1948年,在福溪乡西庄村与敌遭遇,不幸牺牲。


郑伦,1917年出生于乐清县环城乡朴头村。他家是贫苦农民家庭,原有4个兄弟,因贫病交迫,3个兄弟相继去世。郑伦从小聪明好学,在罗山小学读书时,与同村同学郑伯永相交甚笃。郑伯永在温州中学读书时,经常给他寄来进步书刊,并在信中和他交谈思想,使郑伦的政治觉悟逐步提高。

1938年3月中共乐清支部建立后,在白溪、大荆、清江等地农村组建青年服务团。郑伦经郑伯永、郑梅欣介绍,加入青年服务团,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活动。他思想进步,工作积极,同年冬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郑伦入党后,更加勤奋学习。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钱购买书报,他的爱人林小玉把编织麻帽的微薄收入拿给他买书报。林小玉是一位农家姑娘,家境贫困,总认为是自己命苦,郑伦就给她讲述革命道理,启发她的阶级觉悟,并鼓励她上夜校学习文化。在郑伦的帮助下,她也很快走上了革命道路。

郑伦为保卫人民群众利益,敢于斗争。有一次,村里地主将好几船的大米、柴爿、鸡蛋等偷运到大门岛,郑伦当即发动群众把他的船扣住,不让其起航。地主几次上门用枪威胁,要郑伦放行,他始终不肯,终于获得胜利。

1944年9月,郑伦调到中共乐清县委机关工作。此时,日本侵略军已占领了温州和乐清西乡,沦陷区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纷纷要求抗日保家。乐清县委据此情况,积极筹划武装抗日。10月,派郑伦担任沦陷区工作团书记,在日军占领区的边缘地带四都、慎海、城北一带开展工作,建立党组织。郑伦把岩宕村林艺家作为向城北发展工作的联络点,首先吸收了思想进步而且在城北一带有影响的黄乐平入党。然后,通过黄乐平的关系,在里章、郭公山建立了党组织。再向四周村庄扩展,一直到永嘉边境的陡门、大溪、平坑、金竹垟等地。为了掌握敌情,他还亲自进乐清县城,察看日伪的动静。不久,他就为该地区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945年2月25日,乐清县委打算发动虹桥起义,郑伦赶赴山面等地,协助当地党组织,动员了大批党员、民兵和基本群众赶到虹桥参加乐清人民抗日游击总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为了适应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新形势,中共瓯北中心县委决定加强乐清、黄岩边境的工作,郑伦于12月被任为大荆区特派员。在他和同志们的艰苦努力下及武装部队的支持下,各地的党组织得到了恢复、巩固和发展,黄乐边境逐步形成了一个以桐树坑、六垟、四角丘一带为中心的新的游击根据地。

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同年11月,国民党浙江省政府在永嘉枫林镇成立了括苍绥靖处,以陆军少将吴万玉为头子,采取政治、军事双管齐下的办法,加紧向我方进攻。1947年1月,郑伦调任山面区委书记。山面是乐清党组织的老区,曾遭到国民党部队的严重摧残,其中泽基、南充、张庄等村庄被烧为废墟,群众生活一直比较困难。郑伦到山面后,立即带领地区工作人员,深入群众,竭力帮助他们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组织大家重建家园。有时,他把自己仅有的几元生活费也拿出来接济困难户。于是,群众的心和党贴得更紧了。

郑伦重视团结、争取国民党政府乡保长的工作。因为通过他们可以打听到敌方活动的消息,以掩护党组织的行动进行反“清剿”斗争,同时,也有利于营救被捕的党员、群众。4月23日,泽基妇女唐妈等为解救游击队干部周夏杰脱险,被浙保四团逮捕。敌人对唐妈进行严刑拷打,还企图杀害她。郑伦找到当地的保队附,晓以利害,设法把唐妈保释了回来。

郑伦平时除了认真阅读毛泽东著作、写日记外,还很关心周围同志的学习。在山面区工作期间,他细心教导,耐心指导同志学习和写日记,出题让同志写文章,并亲自帮其修改,还将自己心爱的一支金笔送给同志以勉励其好好学习。在群众的文化教育工作方面,郑伦也抓得很紧,他亲自领导开办村校、夜校、妇女识字班等。基层干部和群众在这些学校里学文化、学政治,提高了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

1947年12月,中共括苍中心县委将乐清的大荆、白溪,瓯北的蓬溪,黄岩的乌岩、院桥,温岭的大溪等地,划为永(嘉)乐(清)黄(岩)边中心区,任命郑伦为区委书记。他到职后,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同时抓干部培训工作。1948年2月至3月,区里的干部与基层支部书记先后集中学习了两个月。他还亲自刻钢板,翻印《浙南周报》括苍版,加强对基层党员干部的宣传教育。

1948年6月5日,敌浙保四团在永乐边境“清乡”,英岙村支部书记潘再法被捕牺牲。郑伦得知潘再法牺牲的消息后,于当天晚上率区委机关人员转移到甸岭乡后林村宿夜。第二天早晨,郑伦闻报有敌情,即指挥大家向后山密林处撤退,他们翻过一座大山,连续行军8个多小时,下午到达福溪乡和坑村。郑伦等人在和坑村吃过中饭后,到达西庄村,准备跳出包围圈,转移到白溪,不料在西庄村的一个转弯处,与早已埋伏在那里的敌兵遭遇。郑伦走在前面,带领身边的工作人员边打边向山坡撤退。他不幸身中数弹倒下,但仍挣扎着举手示意其他同志,让他们快撤。敌人冲过来,用刺刀扎进他的喉管,他壮烈牺牲,时年31岁。次日,郑伦的头颅被敌人悬挂在大荆镇城门示众,史称“西庄事件”。

郑伦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坚决服从党的安排,不怕艰难险阻,不顾个人安危,兢兢业业、忠心耿耿、无私奉献,这种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永远值得后人学习敬仰与继承发扬。

1950年12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浙江军区政治部批准郑伦为革命烈士。


作者:周雪梅、林丽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