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乐清 > 外媒视乐
  • 成文日期:

【浙江日报】温州以“数据得地”推动供地配置改革 企业拿地,凭数据说话

发布日期: 2024- 04- 01 11 : 27 浏览次数: 字体:[ ]

“提出用地需求后一次也不用跑,政府这种‘无感’操作,让企业很有获得感。”位于温州乐清的电气企业海变电力设备有限公司负责人朱寿海欣喜地告诉记者,凭着近三年稳定的亿元以上年产值数据及成长潜力,今年3月,公司“数据得地”成功,17.86亩工业用地落定,“未来可以不用租房过日子了。”

如果给优质中小企业“成长的烦恼”排个队,“拿不到地”肯定名列前茅。为破解无地企业的发展空间限制,去年4月,中小企业量大面广的温州,亮出企业拿地“不找书记亮数据、不找市长找市场”的口号,创新出台“数据得地”预评审工作机制,围绕企业成长、经济效益、技术创新、质量建设、转型升级等指标进行量化评估,根据赋分排名,逐个对接企业精准供地。

改革施行近一年来,温州累计向95家优质中小企业供地2432.3亩,引导企业增资扩产项目开竣工889个,成功撬动110多亿元民间资本投资,预计产值超200亿元。

更令人称道的是,评估所用的量化指标均由部门直接提供,无须企业填报。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无感评审、无感拿地,坐等“叫号”,让好企业、好项目专注深耕,无须再为没有发展空间发愁。

企业无感拿地,究竟如何实现?过程中又克服了哪些困难?未来还会给企业带去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赴温州,探寻这场践行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背景下,政企平等、创新互动的新实践是如何发生的。

为企业供地破冰

让数据说话,凭数据决策

浙江是工业制造大省,企业多,土地要素较为紧张,中小企业拿地难是共性问题。

“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温州,全市工业用地面积22.7万亩,仅占全省的7%,先天条件加剧了工业用地指标紧缺。

2022年,温州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通过入企调研,发现有不少年产值超亿元和5000万元以上的高成长型企业没有自有生产用地。同时,不同县(市、区)供地标准不统一、过程不透明,因此出现了土地资源错配,甚至有权力寻租,以至于优质企业得不了地,部分得地企业建好的厂房反而闲置。温州市委、市政府开始思考,能否创新供地配置模式,让供地流程更公平公正,让有需求的优质企业得地不再难?

为此,当年下半年,温州对全市工业用地现状开展排查,发现全市1368家亿元以上工业企业中,没有自有用地的企业占比接近15%。

这一现象在工业经济发达的乐清比较突出。

在当地经信部门开展的用地需求调查中,2000多家规上企业中有780多家提出需求,需求量巨大,而年均供地有限。供需之间的巨大缺口,导致出现了“撒胡椒面式供地”等现象,部分企业预期拿地难度太大,不得已出走。

谈起这会儿的欣喜,朱寿海觉得远抵不上当年缺地时的揪心。

2020年起,他创办的海变电力年产值达到亿元以上,订单稳步增长。由于缺少土地资源,企业先后增租近3000平方米厂房扩大生产,但依旧局促。看着身边一家家企业寻地无门,朱寿海连在乐清找地的念头都不敢有,一度跑去外地找空间。“其实舍不得乐清成熟的电气产业链配套,但更不甘心让企业快速发展的机遇从眼前溜走。”他这样描述当时的心境。

改变工业用地供地模式,精准提高用地配置效率,成了破局的关键一环。“通过对企业实力和项目前景预期排名,用制度替代干部拍板,通过权力约束,让要素配置回归市场化,也更精准。”乐清市委主要负责人介绍当时的试点,“供地导向不能光看企业现在好不好,还要看未来发展快不快,把最紧缺的要素配给最急需的企业。”

乐清市经信局局长方建永回忆,在制定评审机制时,开展了大量入企调研和多轮部门讨论,针对客观反映企业“现在状态好不好”“未来发展快不快”“增资扩产谁最急”等问题,选取了较为准确、成熟的重点项目评审标准和亩均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作为“成绩单”雏形。“入围”的企业,在打分前还需要通过企业规模、亩均评价、发展趋势和无自有用地等“门槛”认定,最终按照赋分评价的成绩结果排名,确定供地名单。

让数据说话,凭数据决策。这一探索实施后,乐清人大、政协等收到的关于“优质中小企业供地难”的意见建议,从每年二三十件降至两三件。

办好企业地自来

“扩面”让更多企业尝甜头

从一地试点到全面推广,温州的供地配置改革在顶层设计之初便遇到了一个关键问题——乐清的探索面向块状经济,产业类型相似度高,而温州全市企业涉及各行各业,像劳动密集型的鞋行业与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能源行业,分属不同跑道,如何用一套精准、科学的体系来衡量?

2023年初,在乐清开展试点的基础上,温州推出“数据得地365”预评审机制,着重解决“多跑道”场景下,“向谁供地”“怎么供地”等问题。“3”是坚持3个基本条件,即想要拿地,企业首先要有一定规模、看亩均评价、营收税收三年正增长等;“6”是比拼6个预期指标,比如新项目预期的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亩均税收等;“5”则是衡量企业实力的5项数据,包括企业成长、经济效益、技术创新等。

考虑到企业分处不同跑道,该机制还结合不同产业、不同行业存在的差异,在“算法”中加入了与同行业平均水平对比的要求。

为了最大程度体现公平,所有数据不需要企业填报,都来自相关部门的主动导入。这也让企业真正向“无感得地”靠近。

标准划定,全市符合条件的186家超亿元无地企业和46家5000万元以上高成长型无地企业的实力排名“出炉”。 

“相比企业需求,覆盖面还是太小。”基层干部反映。呼声很快抵达温州市经信局。

同年10月,新版“数据得地”指导意见出炉,“扩面”是重点。这一回,供地对象从“高成长型企业”改成了“优质企业”。几字之差,却将原先未被列入“高成长”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隐形冠军企业等单项荣誉的企业,成功纳入进来。考虑到一部分企业曾摘得零星用地,但难以开展规模化生产,对“无地企业”概念也进行了重新界定,自有用地不超过5亩均视作“无地”。

实际上,改革所“得”,不仅是发展空间,更有发展信心、良好营商环境和未来发展希望。

“对照‘数据得地’公开的评审指标,我能很明确知道自己的差距在哪里、努力的方向在哪里。”新近拿到15亩工业用地的永嘉企业东宝阀门有限公司负责人说,此前企业的“数据成绩单”只有第八名,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方面拉低了分值,新厂房规划设计时着重加大了引入全自动化精密加工设备和建设无人工厂的投资,准备打造更高端的金属蝶阀和球阀产线。“安心把企业办好,地自然会来”成为广大企业的共识。

而在不少属地干部看来,“数据得地”让他们从原先最头疼的“向谁供”问题中解脱了出来,腾出大量的精力用于供地后的服务等环节,帮助企业解决更多实际问题。

企业需求要反复听

2.0版打造更公平环境

温州全市推行“数据得地”改革已近一年,改革本身也在不断完善成长。最近,温州市委、市政府正为“数据得地”迭代2.0版本广泛征求意见。

“将规上企业都纳入范畴,给更多企业一个机会”“为产业链服务的必要配套企业,容易被忽视”“人才队伍建设是企业发展的潜力所在,应该被列入优质企业的评价体系”……

“四轮意见征求中,几乎所有涉企部门都参与进来,我们的目标很一致,就是要集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找出对应解决方案,使这项制度更能体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核心要义,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多地满足不同类型优质企业用地需求,引导它们朝着温州产业升级方向发展。”温州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这种以服务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理念引导下,更加“公平”的方案正酝酿诞生。

“就像孩子考试,98分与96分的实力差别可能并不大。”温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机制是企业以实力形成数据,通过排名比高下,但2.0版将根据项目评价赋分情况,通过组建优质企业项目库,让身处同档位区间的企业项目同库PK,推动创新土地出让方式。

用数据真实反映企业的现状和趋势,“数据得地”正努力让数据的更新更快、跑动更顺畅。此次迭代计划通过技术处理,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让部门更放心提供数据,也让数据更精准、更有时效。

更公平“得地”同时,温州还从“项目全周期管理”等方面提供最强保障。比如,针对部分项目得地后土地产出效能不高的问题,出台工业用地项目全生命周期绩效评估机制,堵住制度漏洞。

“通过数据评价、精准配地,我们下一步会让政策覆盖面拓展至所有增资扩产项目和更多成长型企业,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打响‘温暖营商’品牌,建设营商环境最优市。”温州市委主要负责人说。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