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举乡村孩子的读书梦 课程有声有色 学习寓教于乐
|
学生们在学习舞龙。茗西学校供图 编者按:5月20日,《人民日报》刊登《托举乡村孩子的读书梦》一文,就河北、浙江、四川三地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进行深道报道。文中第二部分详细报道了乐清市北白象镇茗西学校的舞龙课程,展现出乐清在提升素质教育师资力量、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的积极探索。本报就该部分报道予以转载,以飨读者。 ■人民日报记者 窦瀚洋 操场上,学生们拿起色彩各异的舞龙道具,分成两队一字排开,两条长龙随之舞动起来。伴随着欢声笑语,大伙一起奔跑、跳跃……在浙江省乐清市北白象镇茗西学校,舞龙课是孩子们最期待的体育课。 体育课为什么学舞龙?学校体育老师王祥说,茗西学校是全国舞龙舞狮中小学示范学校,像这样的舞龙课程已经开展了8年。“舞龙融合了跑步、武术、音乐、美术等不同内容,各年级学生每周都有一堂这样的特色体育课。”王祥说。 王祥介绍,舞龙教学采用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形式,不同年级的舞龙课也有所侧重,低年级学生着重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动作,高年级学生则侧重多人协作,动作难度也有所升级。 茗西学校四面环山,是方圆5公里内唯一一所寄宿制学校,覆盖周边9个村,共有12个班级约300名学生。尽管地处偏远,这里的特色课程却办得有声有色。 舞龙不只体育课上有,经过精心编排动作、配乐,舞龙还成为学校大课间活动的内容。“从2016年开始,我们立足本地人文资源和龙灯游艺传统民俗,整合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等内容,打造了舞龙、陶艺等系列‘龙腾’课程。”茗西学校校长杨谊说,有趣味又接地气的课程,让孩子们学得更快也更轻松,其中舞龙课程还入选了浙江2023年基础教育精品课。 在杨谊看来,充满特色的教育理念带给孩子们的改变是巨大的,八年级学生周其量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刚来的时候还很腼腆,现在则勇于展现自己,学习也很有劲头。”杨谊说,“好的教育,首先要培养孩子的自信,而树立自信要从日常点滴开始。”为此,这些年学校致力于“小而优”建设,注重日常课堂教学,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精品课程,为孩子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乐观自信、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近年来,乐清市把推进乡村“小而优”学校建设列为教育重点工作,以学生发展为重点,聚焦“硬件提质、项目建设、常规管理、师资振兴、育人变革”等五方面,推进乡村教育提质,保障乡村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