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眼”观风 “顺风耳”听雨 气象“黑科技”助力乐清筑牢防汛防台“智慧围墙”
|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孔丽琴 通讯员 李苗苗 “贝碧嘉”刚走,“普拉桑”又来。入秋以来,台风接连生成。在全市上下迎战台风的过程中,气象“黑科技”大显神通,为监测、研判、预警、排险等各个环节插上智慧翅膀,大大提升了我市防汛防台的数字化、智慧化水平。 9月19日下午,乐清的雨一阵比一阵急,面海而生的乐清再次迎来秋台风的考验。16时许,记者一走进市气象台,便感受到紧张忙碌的氛围。只见智慧大屏上,卫星云图、气象雷达、微波辐射计等各种监测数据不停更新跳动。工作人员正根据这些气象新装备开展监测预报,研判台风走向,为提前排查隐患、实现精准转移提供科技支撑。 防汛防台首先要盯牢台风走向。天气雷达是捕捉强对流等复杂天气的“利器”,可谓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上的瞭望者。在市气象台智慧大屏上,记者看到,温州精细化短时强天气监测预警系统图不时更迭,呈现出绚烂的图像。 “这是我们最新运用的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可实现雷达回波图每分钟更新。”乐清市气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相较于过去使用的多普勒天气雷达,X波段天气雷达体扫时间不超过30秒,可以对重点观测区域内45千米范围里大气进行连续扫描采样,提供时空分辨率更高、覆盖率更高的气象研判数据。根据这些监测数据,气象站工作人员可第一时间研判出全市各地降雨量,及时发布预报预警信息,助力地质灾害、小流域山洪等风险点位的实时监管,实现精准转移。 除了“千里眼”以外,乐清数字防汛防台“智慧围墙”内,还藏有67个智慧“小耳朵”,它们就是分布于全市各地的地面气象观测站点。 据介绍,高密度的气象站网能够捕捉更细微的气象变化,对于突发性局地强天气的监测更为敏感,为气象部门及时发布更精细的天气预警提供依据,为基层避险提供更多的反应时间。目前乐清的地面气象观测站点设置实现了全市各乡镇(街道)全覆盖,站网密度为4.56公里/平方公里,也就是说大约5平方公里就设有一处地面气象观测站点,其中最高的设在海拔1018米的高山之上。同时,北部乡镇等山区灾害多发地的站点数量更是占到了全市站点的近50%。有了这些“智慧耳朵”,便可更及时地提供各乡镇(街道)气温、湿度、大气压、风速、风向、降水量等气象要素,推动基层精准研判、乡自为战。 上有“千里眼”,下有“顺风耳”。面对瞬息万变的台风汛情,乐清正加快推动从依靠经验向依靠数字化、现代化手段防汛防台的转变,不断引进气象新装备、新技术,提升全域精密智控能力,筑起一道实时、精准、多维的“智慧围墙”,让防汛防台“耳聪目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