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圆木
|
木料到了我们中国人手里,就成了艺术品。鲁班的传人们以做大木盖房子,以做方木为床柜子,以做圆木制家生。 圆木家生是圆木器具的吉祥叫法,以当年女子出嫁时陪嫁的圆木家具为主体,所以,又叫它为圆木嫁生,谐为圆满嫁而生。叫它为圆木家生,范围扩大了,比较完整,是整个家庭人丁兴旺,生财发达,图个吉利。中国人的礼仪就是这样处处讲究。圆木家生的叫法自然如是。 其实圆木家生是圆木工艺生产的一种产物。它源远流长。河姆渡出土7000年前的文物中就有许多圆木漆碗、圆筒,代表着我们中国圆木文化的发祥。经时光流变的进步,尤其在明清两季的宁绍地区一带,圆木师傅运用雕刻、绘画、贴金、泥金、罩漆等多种工艺手段,将圆木器具制作得美轮美奂,光彩照人。 因此,我们浙江一直是圆木制品的主要产地,尤其我们乐清在进入现代化生活之前(大约上世纪九十年代),圆木器具的使用非常普遍,可以说是挨家挨户都有,因为圆木器具是我们生活生产的好伙计、好伙伴啊。谁家没有水桶、洗脸盆、洗脚桶、马子桶。在农家用的更多了,果盒篮、面盂、鹅桶、汤兜、扼兜、汤梁、搋粉盂、手挈盒等等。即使在今日塑料胶木时代,仍看到圆木家生在使用。山区农民生产用的壅桶就是木制的。现在回归绿色养生,重新用木制的洗浴桶了。 总之,圆木家生是生活生产的必需品和产物。生活需要它,生产需要它;生活生产离不开它,它也离不开生活生产。 圆木家生在乐清使用普遍,生产它也同样普遍。当年,西乡、东乡、县城都有制作圆木家生的师傅。他们生产它的方式,分为两种。一种在家开爿圆木店铺,收一、二个徒弟,用户自购木料送来让他制作或圆木师傅购木为用户定制,如此经营而已。另一种,就是由徒弟挑着家生篮(工具担)到用户家里去,代为加工圆木家生。 在家开圆木铺,多半是大荆、芙蓉、南塘、虹桥、柳市、北白象、翁垟、黄华、乐成这些集镇上的圆木师傅。到用户家里去制作圆木家生的,大多分散在农村里的圆木师傅。笔者祖父就是南岳、南塘一带乡村早年有名的圆木师傅。他老人家凡是有活干时,都起早摸黑地为用户制作家生。记得有几次,有两家用户同时过来争抢着祖父的工具担,争着要为自家先做,都说拣了好日子。弄得把几只小刨掉到地上了。祖父说自己加班加点,一定都会赶上好日子,谁迟一日早一日都不会碍事,但他们不肯罢手。祖父只好用拔长筹短筹的办法宁息了这个争执。 公社化时期,圆木师傅曾一度被集中到“手工业社”、“手工艺社”,专为公社食堂、生产大队制作和修理饭桶、秧桶、地道镬桶这些粗糙品圆木家生。 在我市的圆木家生,要算象阳汤西村朱家的最著名、最具代表性了。据其宗谱载,汤西圆木工艺始于明初,发展至清初,该工艺形成庞大群体,有400多家作坊。其工艺流程之完善之精致,其构思之巧妙,制作之细密,形态之雅致,实用之经久,绿色环保都达到了空前程度,可谓工艺精品了。其品种之多样,类别之齐全,已覆盖了生活对它所需的全部。所以,被温州五县的人们所认可。如今汤西圆木工艺已被列入省第三批“非遗”名录。在现代的塑料品家具的浪潮中,汤西圆木工艺这朵艺术奇葩仍在坚持传承,并呈发扬光大趋势。 走进汤西圆木工艺艺术室,笔者被眼前的圆木家生所折服。“琳琅满目”,就在这个艺术室。金灿灿的“金元宝”,精美考究的“汤壶”、惟妙惟肖的“鹅兜”,喜气洋洋的“花缸埕儿”,儒气风雅的“书箱”等等圆木家生,虽然被分门别类非常有次序地陈列着,但满满一堂摆着,着实叫人看不过来。满室生辉,让我有点眼花缭乱(详见《汤西圆木家生照片》)。 不过,从朱裕尧、朱光波二同志送给我们的光盘中,清晰地看到汤西村圆木工艺家生共有81个品种,分为《祭祀礼仪》、《内室厨房》、《厅堂摆饰》、《农用工具》等四大类,也可分为“生活用品”、“生产用品”、“祭祀礼仪”等类别(详见《汤西村圆木工艺概况》)。 汤西村人很精明,他们把圆木家生归类之后,又把每一件家生的名称一一列出,并说明它们的结构构件、规格型号和功能用途,同时,还注明它们之间哪些家生不能混用。比如:“小龙盘”、“花篮”这几件家生只能用于迎接佛菩萨进香摆香案,以表达虔诚崇拜敬重之情,而不能用于上集下地盛一般菜蔬。那样是对菩萨的不恭。怪不得,我祖父在制作这些家生时,换上新衣服、手洗了又洗,还在空坦上烧了一小堆火,人从其上跨过来跨过去。原来是净身,为的是把这几种圆木家生作圆满,以一个功德,对佛菩萨的一种恭敬。 汤西圆木工艺有一个完整体系了,它除了归类和产品品种的规格功能用途说明外,还有一个制作流程: 1、先购上等杉木;2、按所制家生的要求尺寸,锯木段;3、划墨线(锯板或劈木段)成坯板;4、漂晒或温火焙坯板,直至板中木油散发干为止;5、用70公分长刨刨平坯板;6、按尺寸拼坯板,用竹钉横榫各块坯板;7、用竹篾箍箍拢拼板,内外板缝紧密初成圆筒;8、轻松开篾箍,用鱼胶混漆点缝;9、再次箍紧篾箍;10、刨平上下圆形边沿;11、用规矩尺和墨斗线成圆圈定标准线;12、用圆小刨把里面刨平;13、用蟹形圆头锯或鄋锯沿墨线圆圈鄋出一条圆形“榫槽”来;14、用圆凿或二分指甲凿凿去准备上团底处的这一圈木屑;15、上团底;16、在团底和圆木板圆圈铆接处点上鱼胶混漆;17、用“桶挤子”敲紧摧紧篾箍,使该家生再紧固;18、用五天时间晾燥胶漆,并脱去篾箍;19、按上下外形圆规线刨平,沿圆线鄋锯出一道线痕槽,再上铜丝箍;20、用粗砂纸打光一次;21、珍贵的家生还要在上口下口各镶嵌一圈二分宽的篁篾箍,既加强圆木的向心力,又增添工艺美感。 这样21道工艺流程是大致的基本的。而要制作一件完美圆木家生,据圆木师傅说,具体起来,不下500道步骤。只有这样,一件精美的圆木家生才算作成了。 接下来的就是釉漆了。釉漆一般有三大步。先是擦砂纸,再是用豆腐刮腻子,最后就是上颜料漆了。但是如果是嫁妆、祭祀礼仪类的家生,那么釉漆工序就复杂很多了,而且还必须要绘画。这些画案图面有“龙凤呈祥”、“福禄寿喜”、“郭子仪拜寿”、“牡丹对课”、“八仙过海”、“喜鹊报喜”、“百鸟朝凤”、“松鹤延年”、“金童玉女”、“南极仙翁”、“老子青牛”、“梅开五福”、“连环如意”等等祥和喜庆的气象。 汤西郑秀莲师傅说,以“八角六格盒”为例,在粗砂纸打光后,再用细砂纸打光,然后调好腻子(豆腐中掺些金黄粉五倍于银珠粉),在六格盒家生的里里外外刷一遍,叫“打地”一次。晾干后,再打地一次,晾干后,再刮腻子一次,晾干后,再用白豆腐刷一次,晾干后,再涂“金地”,开始初稿花鸟人物山水画案,有的图案上还要题诗作对。再晾半小时,半干半不干的状态,贴金(工赤金),再用白豆腐脑刷一次,晾干后,开始墨描开脸山水人物图案。再接下来就用金漆釉三次。这种金漆是宁波人秘方配制出来的。原先叫银漆,产于陕西秦岭、四川大巴山里的漆树。银漆就是生漆和煎熟的桐油(煎桐油要很有技术经验)按比例混合而成的。金漆颜色为荸荠色或棕褐色。釉在家生上熠熠生辉。这就叫金漆家生。 在釉金漆的同时,家生的底部或甩上(帮上)都要标记上用户业主的郡图。如“朱姓的,沛国郡;黄姓的,江厦郡等;落款时间以干支纪年,如甲子年某某设置。 在完成金漆釉这道工序后,晾它四天左右,再用纸包装好,放存半年后,再使用,效果最佳。 俗语说:“三分技术,七分工具”。由于圆木家生构件复杂、精致,品种多样,所以制作它的工具也复杂多样。因此,圆木工具有:锯类系列,大锯、粗锯、细锯、圆锯、线锯、(鄋)锯、旋锯等五十来弓;斧类系列,大中小三把头;凿类系列,八分、七分、五分、三分、二分、五厘、二厘,且厚凿、宽凿、扁凿、薄凿、圆凿、柳(槽)凿、指甲凿等;刨类系列,推刨、槽刨、圆刨、硬刨、软刨、长刨、短刨、衔刨等;钻类系列,钻车架分大小二副,钻头大大小小有几十枝之多;还有墨斗线两副;鲁班尺两把;钩锤两只,铆夹两副;“桶挤子”好几个,以及擎凳一条。这条擎凳和日常凳子不一样,其有一尺宽,四尺长,而凳子的四条腿不一样长,二短二长,各安装在凳板的两个向面。这是因制作圆木家生时,圆木师傅所需的平台。这个平台只是凳腿安装奇特一点,其他没有什么,但所有复杂精致的家生几乎都是在这个平台上生产出来。这里面当然充满着圆木师傅的智慧和灵感。 汤西村朱五存师傅是一位正当年的圆木师傅,他的店铺就摆在家里,前面一条村通镇的大道。我们访问他时,他正在制作八角六格盒。他告诉笔者,制作一担“白身”(未油漆)六格盒出售价500元,成本100元,功夫8天,这样每工只有50元了。所以,既费体力,又费脑力,又是工艺艺术的活计,其价值只有50元,实在偏低。朱师傅说得很平实。他说,低点就低点吧。我们当农民的,农忙时我们多做地里活,农闲时,就作作圆木,搞补充收入,同时,学了这门手艺了,丢了,怪可惜,又是祖上传下来的,怎能丢呢? 朱师傅说起自己的圆木生涯,笔者想起祖父早年的一个逸事来。笔者祖父在一个叫“仰天河”的地方为用户制圆木家生。主人见我祖父所做的“斗、升、构、手挈盒”非常精致,又很卖力气,心里很高兴。便征询笔者祖父,“师傅师傅,今天做什么‘接力’好?”笔者祖父是一个爽直之人,便说:“你做什么就吃什么吧。只要不使我饿肚,把力气接上来就好。”主人说,“我家只有饭汤。”笔者祖父应道:“饭汤?好啊。”但祖父想:“饭汤叫什么点心接力。我的活干得这么好,你就饭汤犒劳我?”待到主人把“接力”端上来时,笔者祖父一看,一碗领尖的饭粒,心里很纳闷,待到吃了上面一层饭粒时,露出来全是虾干、鳗干、明脯干、网潮、兰胡干、香菇、木耳等等山珍海味。祖父感叹不已,“呵,仰天河人饭汤原来如此。”此后祖父每到一地做圆木时,都会说起“仰天河人饭汤”。因为祖父是一位直爽之人,圆木功夫又好,叫他做圆木的人又多,所以,这个“仰天镬人饭汤”就在南岳南塘虹桥东边一带地方就传开了,并且又流传下来。 我们民族是重礼仪之邦。上文已提到,对圆木家生的使用十分讲究,一些家生只能用于迎佛进香,而不能挪作他用。这些“规矩”在《汤西村圆木工艺》中也都有说明了。笔者记忆中,我们乐清人早年平日里走老亲戚,对于不同辈分不同称谓的亲戚用不同的家生盛上礼品去拜访。一般地,用花篮、手挈盒盛三斤对开连刀猪肉和五斤面。在拜年时,是外甥拜望舅舅,则用大八角金盒,盛上肉、鱼、果品等,表示尊敬孝顺。如果是结婚喜庆的,则圆木嫁生要“全副鸾驾”出动了。挈盒、大挈盒、四格盒、金圆六格盒、八角六格盒、礼盘、双龙捧珠汤壶、金龙盒、凤凰盒、茶盘、方盛、酒坛等等,都出场在酒宴上。尤其金圆六格盒和八角六格盒,每格要放一样上等礼品,数量十足,各上格还要放上金银饰品和大红包,而且成双成对的。同时插满碧翠翠的柏枝。盒盖上贴红双喜,盒甩上缠红绸布,连挑的扁担也缠红绸,热热闹闹由男方向女方送礼。这个礼仪叫“上轿阶”。如果男方稍有不周,或用错了圆木嫁生,被女方懂礼仪的司仪发现,就会受到“刁难”,“罚”男方烟酒,或要重新调整圆满。 圆木家生源远流长,不仅是生活生产的产物,而且是生活生产的必需品,不仅发挥它们各自功能帮助我们生活生产,还以其特有的造型和色调,装扮着我们的生活生产,为我们平添了许多乐趣和美感,从而更为我们民族文化积淀了一种特色深厚的礼仪文化,这就是乐清圆木家生工艺艺术的一份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