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乐清市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及2025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关于乐清市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及2025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
一、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 2024年,面对严峻复杂形势,市财政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和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决议,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等,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强化财政收支管理,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较好完成市委、市政府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有力助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 2024年全市财政总收入170.03亿元,按自然口径增长2.3%,扣除一次性因素后同口径增长11.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06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99.1%,按自然口径增长3.1%,扣除一次性因素后同口径增长11.9%。其中:税收收入85.72亿元,增长3.2%;非税收入14.34亿元,增长2.4%。 2024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8.92亿元,完成调整预算的95.1%,增长0.2%。 2024年全市收支执行总体情况: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06亿元,转移性收入82.93亿元(包括中央四税返还收入-0.63亿元、省市转移支付补助收入24.68亿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券转贷收入15.1亿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4.58亿元,调入资金36.04亿元,上年结转3.16亿元),收入合计183亿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8.92亿元,一般债券还本支出15.1亿元,转移性支出38.98亿元(包括上解支出30.95亿元、区域间转移支出0.91亿元,补充预算稳定基金1.5亿元,结转下年5.62亿元),支出合计183亿元。收支相抵,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由于2024年度省与市县之间财力正在结算中,待结算后,以实际结算数为准)。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2024年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10.42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84.9%,下降13.6%;转移性收入121.44亿元(包括上级补助收入3.89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转贷收入113.36亿元、调入资金0.21亿元、上年结转3.98亿元),收入合计231.86亿元。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56.92亿元,完成调整预算的89.8%,增长35.1%;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还本支出31.72亿元;转移性支出43.22亿元(包括上解支出0.12亿元,调出资金36亿元、结转下年7.1亿元),支出合计231.86亿元。收支相抵,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平衡。(由于2024年度省与市县之间财力正在结算中,待结算后,以实际结算数为准)。 (三)社保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2024年全市社保基金收入25.68亿元,完成预算的110.8%,同比增长16.8%。全市社保基金支出21.37亿元,完成预算的100.2%,同比增长9.1%。收支相抵,当年收支结余4.31亿元,期末滚存结余13.99亿元。(由于2024年度社保基金尚未决算,待决算后,以实际决算数为准)。 (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 2024年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1000万元,完成预算的66.7%,下降33.3%;转移性收入43万元(其中上级补助21万元,上年结转22万元),收入合计1043万元。2024年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643万元,完成预算的68.2%,下降19.6%;转移性支出400万元(调出资金400万元,结转下年0万元),支出合计1043万元。收支相抵,全市国有资本经营收支预算平衡。 (五)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情况 2024年经省政府批准,省财政厅核定全市地方政府债务限额446.76亿元,比上年新增105.35亿元。 2024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券106.76亿元,其中新增专项债券83.04亿元,新增再融资23.72亿元。2024年年末地方政府债务余额446.76亿元,其中:一般债务余额74.69亿元、专项债务余额372.07亿元。债务余额小于债务限额。 全市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83.04亿元,主要用于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39.48亿元,用于存量政府投资项目收尾21.4亿元,农林水利15.04亿元,社会事业5.39亿元,交通基础设施1.61亿元,城乡冷链等物流基础设施0.12亿元;新增再融资23.72亿元,均用于偿还债务。 2024年到期债券23.1亿元,借新还旧债券转贷收入21.7亿元,本级财力安排还本支出1.4亿元。收支均在线下反映。 二、2024年财政主要工作成效 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以来,市财政局认真落实市人大有关决议及预算审查意见,挖掘增收潜力,优化支出结构,保障重点支出,兜牢“三保”底线,为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提供了财政保障。 (一)聚焦挖潜增收,确保财政平稳运行。牢固树立“以政领财、以财辅政”的鲜明导向,紧紧围绕强化财政保障能力和促进财政可持续发展,全力组织收入,努力实现财政收支平衡。一是财政收入实现可比增长。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06亿元,增长3.1%,为温州首个超百亿元的县市区,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税收收入85.72亿元,增长3.2%;非税收入14.34亿元,增长2.4%。二是将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市财政局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制定出台《市级机关过紧日子评价办法(试行)》,建立正负面清单,形成19条细化评价指标,评价结果与未来年度预算安排挂钩。全面盘点评估既有政策,完成产业政策体系搭建,形成现代服务业、工业经济、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开放型经济发展4方面政策清单。三是多措并举争取上级支持。积极谋划、储备地方政府专项券项目51个,其中续发项目25个,新增项目26个,资金需求186.69亿元。目前获批专项债额度83.04亿元,获批两部委通过项目47个,位列温州第一。 (二)聚焦增进福祉,持续深化民生保障。全市民生支出104.71亿元,同比增长3.6%,增幅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4个百分点,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81.2%,比去年同期占比提升2.7个百分点。一是强化教育人才科技发展。积极参与教育长期优质均衡发展工作,预算安排教育资金39.5亿元,同比增加1亿元,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处于温州各县市区前列;推进职业教育差异化生均拨款制度改革。统筹安排3.41亿元驱动科技创新发展,支持赛宝(东南)实验室、西安交大雁荡山电气研究院、温州大学乐清工业研究院为核心的“3+X”科创平台体系建设。安排3000万元为“人才科技贷”提供风险担保,撬动科技贷款4.53亿元。二是持续优化社会保障。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城乡居民医保、被征地农民财政补助标准,2024年投入21.33亿元提高城乡居民养老医疗待遇。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低保标准由每人1110元/月调整为每人1145元/月,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由每人2209元/月调整为每人2404元/月等;做好低保特困等一键达资金保障,累计发放低保资金1.16亿元。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下达资金1.5亿元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标准提高至107元。三是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序时推进乡村建设,2024年拨付和美乡村建设资金2.42亿元、未来乡村建设补助资金0.55亿元。安排7000万元推进大荆片区“石斛之乡·康养胜境”和乐成“灵山萧台”共同富裕示范带建设。积极提升农业基础设施能力,有力保障造地改田建设资金1.54亿元。支持特色产业发展,落实政策性地方特色保险,支持村级公益设施建设。 (三)聚焦服务供给,全面优化营商环境。一是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重点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支持“415”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兑现资金2.1亿元,新增两化融合项目共36个,完成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108个,智能化改造项目验收113家。支持扩大内需和对外开放,助推两新政策落地,累计拨付内贸发展资金内贸1.4亿元。二是财金协同助力发展。全力推进浙民投、浚泉信、盛盈三支科创基金组建运行,总计规模达10亿元。财金助力扩中家庭项目于8月成功纳入全省扩面试点,截至2024年底已授信4.9亿元,签约金额达1.19亿元。三是扩大有效基础设施投资。加强重大项目财力统筹协调,推进温乐快速路、海塘安澜等工程项目建设,推动甬台温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等,确保乐清市乐北线改扩建工程、乐清市大太线郑家岭隧道改建工程按时开工。 (四)聚焦深化改革,提升财政管理水平。一是常备不懈守底线防风险。加强债券项目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等,杜绝低效益项目上马;实行一表统管,建立全流程、全覆盖、全方位的绩效考评体系,强化收益管理,降低财政偿付风险。切实加强国企债务风险管理,全面自查国企融资项目,重点关注国企“非标”债务、公司信用类债券的风险及新增隐债风险等。二是推进财政数字化改革。实行资产配置处置网上审批,资产配置、处置等环节实现“一步都不用跑”;研发上线“乐清市数智国资监管系统”平台,实现全市国有资产的分布、使用、租赁、闲置等情况动态化管理;深化“浙里基财智控应用”应用工作,2024年度通过系统成功支付各项资金约20.36亿元。三是强化财会监督能力。深化“财会监督加强年”,加大重点领域财会监督力度,开展落实过紧日子专项检查、地方财经纪律重点问题监督检查、违规套取财政资金等问题专项检查、预决算公开检查等;抓好绩效目标管理,强化事前绩效评估,对76个部门2023年度808个项目进行绩效自评,绩效监控工作涵盖1205个项目,涉及金额约14.77亿元。 202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市财政局想方设法、克难奋进,全力保障我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财政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很多。一是财政收支矛盾尖锐,“紧平衡”状况更加突出。二是政府债务负担沉重,债务风险等级上升。三是绩效管理有待提升,资金使用效益不高。四是过“紧日子”氛围不浓,勤俭节约仍需加码。对此,我们将认真研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三、2025年预算草案 (一)2025年财政经济形势分析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实施各项深化改革措施,积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一年。虽然中央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彰显我国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对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具有重要意义,但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国内经济的周期性影响,将持续对宏观经济产生冲击,我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缓慢,土地市场在未来一段时间将仍处于低迷状态,严重制约财政收入增长。支出方面,稳经济、保民生、促发展等重点领域支出仍需投入大量财政资金。近年来,我市扩张的支出盘子存在较强惯性,而增长乏力的财政收入较难支撑原有的支出规模,且为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得“三保”及其他民生领域的刚性支出压力持续加大,财政收支规模不匹配的问题日益凸显,财政可持续运行面临巨大挑战。 (二)2025年政府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 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市委市政府对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结合对财政收支形势的分析和预测,2025年财政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强化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深入实施“强城行动”,迭代优化“1310”工作体系。同时,加强财政科学管理,优化支出重点和结构,控制政府债务风险,严肃财经纪律,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政策效能,促进经济回升向好,为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提供有力保障。 (三)2025年重点财政收支政策 财政支出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为重点领域发展和重大战略推进提供资金支撑,为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应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出强度,精准高效支持重点领域发展,切实保障基本民生,强化财政的政策指引和资金保障职能。2025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将聚焦高质量发展,重点做好五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安排3.92亿元支持科技创新发展驱动,加快新兴动能培育,支持“3+X”科创平台体系建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支持青年人才培养和引用,建设区域创新高地。安排2亿元全力支持推动工业经济稳进提质,深入推进“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深化数实融合发展,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支持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二是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保障就业,用好就业支持政策,提升公共就业服务。安排39.5亿元优先保障财政教育支出,支持义务教育城乡、区域均衡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社会保障财政支出规模,安排0.5亿元支持普惠育幼、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安排9.21亿元支持健全医疗卫生体系,促进实现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加大公共安全领域的财政投入力度,强化治理能力建设和应急能力提升,打造更安全、更稳定的社会环境。三是助力城乡融合发展。支持“强城行动”,统筹实施融温拥江提速、产业生态优化、交通循环畅捷、“醉美”品质深化、文化升华赋能、韧性安全提升六大行动,重点支持胜利塘未来新城、滨江新城(柳白新区)和乐盐片区、柳白片区、虹桥片区、北部副中心等重点片区规划建设,支持滨海大道一期、325省道乐清段二期、白象大道北延、电器城大道南延等工程,高质量建设“醉美县城”。落实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支持新型城镇化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安排2.17亿元支持农业产业高质高效,加快推进农业领域“两重”“两新”,支持农业设施大棚改造提升和老旧农机设备更新工作。四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生态财政支出强度,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的财政支持力度。支持绿色技术研发、运营和绿色低碳转型,引导绿色产品的供给和消费。五是支持高水平对外开放。落实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政策,支持跨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规模,拓宽出口新市场,鼓励企业(尤其是电气企业)加大撒哈拉以南非洲市场、中东、中亚等地区国家市场拓展力度。支持企业参加国际性展会,支持稳外资稳外贸,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 (四)2025年一般公共预算草案 2025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实现约103.06亿元,增长3%。其中:税收收入89.04亿元,增长3.9 %;非税收入14.02亿元,下降2.2%。主要收入科目情况:增值税49亿元,增长4.4%;企业所得税12亿元,增长9.9%;个人所得税4.4亿元,增长0.3%;其他地方各税23.64亿元,增长0.7%。 拟安排2025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0亿元,增长8.6%。 收支预算总体情况: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103.06亿元,转移性收入71.01亿元(包括中央税收返还收入-0.63亿元、省市转移支付收入24.5亿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券转贷收入1.99亿元(一般置换债)、动用预算稳定基金1.5亿元、调入资金38.03亿元、上年结转5.62亿元),收入合计174.07亿元。拟安排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0亿元,预备费1.5亿元(为本级预算支出的1.1%),地方政府一般债券还本支出2亿元,转移性支出30.57亿元(包括上解支出29亿元、区域间转移支出1.23亿元、结转下年0.34亿元),支出合计174.07亿元。收支相抵,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 (五)2025年政府性基金预算草案 2025年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预期实现135亿元,增长22.3%,其中土地出让金及相关收入90亿元。转移性收入65.01亿元(包括省市转移支付补助收入0.5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转贷收入57.41亿元、上年结转7.1亿元),收入合计200.01亿元。拟安排2025年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53.5亿元,下降2.2%。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还本支出8.2亿元,转移性支出38.31亿元(包括调出资金38亿元、上解支出0.12亿元,结转下年0.19亿元),支出合计200.01亿元。收支相抵,全市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平衡。 (六)2025年社保基金预算草案 2025年全市社保基金收入预期25.73亿元,增长0.2%;社保基金预算支出23.43亿元,增长9.6%。收支相抵,当年预算结余2.3亿元,期末预算滚存结余16.29亿元。 (七)2025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草案 2025年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期700万元;转移性收入22万元(上级补助收入22万元),收入合计722万元。 拟安排2025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442万元,降幅31.3%;转移性支出280万元(调出至一般公共预算用于计提社会风险准备金和化债),支出合计722万元。收支相抵,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平衡。 (八)2025年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管理 2025年到期债券10.2亿元,拟借新还旧债券转贷收入9.4亿元,本级财力安排还本支出0.8亿元。收支均在线下反映。2025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券额度计划发行50亿元,具体以省批复下达数为准。 (九)政府投资项目预算草案 2025年拟安排乐清市重点建设项目122个,总投资768.5亿元,计划年度投资123.6亿元。其中开工项目69个,计划年度投资45.5亿元;续建项目36个,计划年度投资68.2亿元;开工建成项目3个,计划年度投资2.3亿元;建成项目14个,计划年度投资7.6亿元。 政府投资项目95个,计划投资56.55亿元。其中市本级投资项目24个,计划投资2.06亿元;已纳入专项债或谋划专项债项目71个,计划投资54.49亿元。(最终数据以发改报人大通过的数据为准) 四、深入推进2025年财政收支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拓宽收入渠道,强化财力保障。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协同各部门、镇街,合力破解收支难题,推动全市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压实税务、非税执收部门抓收入主体责任,把握收入节奏,应收尽收、均衡入库。抓好土地出让收入,着力提升经营性土地供地率和成交率,加强土地功能变更、划拨转出让等方面的非税征收管理。深入挖掘国有资产盘活潜力,优化完善存量资产盘活方式,充分释放资产资源价值。密切关注上级政策走向和政策窗口期,找准与我市发展的结合点,按照“超前、细化、协同、高效”的工作要求,紧抓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力度加码可能带来的政策机遇,全力向上争取专项债券、特别国债、上级转移支付、中央预算内补助等各类资金要素。探索债券收益归集和偿债机制,压实项目单位还本付息主体责任。 (二)优化支出结构,聚焦民生重点。大力优化支出结构,确保财政资源高效、精准地流向最需要支持的领域和项目。2025年财政政策仍以民生领域为重,突出就业优先导向,支持教育区域性均衡,促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推动城乡区域融合发展,切实保障与民生相关的各项财政支出。同时,基于长期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精确识别亟须扶持的产业和技术领域,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的财政支出力度,推动企业、产业绿色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领作用,通过科创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融资担保、贷款贴息等方式撬动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重点领域。 (三)注重科学管理,提升财政效能。坚持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推进政策资金跨部门整合和部门内业务条线资金统筹使用。压缩政府投资项目规模,原则上不上马财政全额保障的新建项目,分类视情况对续建项目予以压减规模、降低标准。建立重大项目投资、重点政策制定事前评估论证常态化工作机制,优化财政可承受能力评估模型。加强支出政策评估,清理无效、低效支出,调整标准过高支出。加大财会监督力度,健全绩效管理机制。强化绩效结果应用力度,坚持绩效评价结果和预算挂钩。通过健全制度规范,严肃财经纪律,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政策效能,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四)加强预警监测,完善风险管控。坚持“三保”优先原则,建立范围清晰、标准明确、动态调整的“三保”清单制度。确保“三保”预算逐项足额编制,并科学统筹安排支付时序,建立分级预算保障制度。健全常态化财政收支管理体系,定期分析全市收入情况和支出需求,确保财政运行平稳。加强专项债管理,推动资源向优质领域集中,推进债券资金合法合规支出,以清单化、闭环化管理来推动专项债券资金使用提速提效。加强政府债务风险管控,通过债务置换和强化资金保障,切实提升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控能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提高财政可持续性奠定坚实基础。 2025年,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锐意进取、敢做善为,突出重点、抓好落实,为推进现代化乐清建设、打造“醉美之城·幸福乐清”作出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