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守艺更要弄潮 “新农人”助力家乡发展
|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孔丽琴 通讯员 徐莹莹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乐清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年轻人将个人理想融入乡村振兴事业,乡村为青年提供了实现价值的舞台。乡村与青年正在相互吸引、相互成就。 早稻开镰,晚稻育秧,正值盛夏农忙时。在甬莞高速翁垟段农田旁,“90后”新农人彭育之操控最新款植保无人机喷洒除草剂和底肥。过去需半天完成的作业,如今只需短短几分钟便可完成。这种“十指不沾泥”的智慧农业场景,已成为乐清现代农业的新风景。 2019年,彭育之回乡组建飞防植保小队,年服务农田面积突破5万亩。为突破雨天作业限制,近半个月来,他和团队每天凌晨2时起床配药,抢抓作业窗口期,努力将作业时间向夜间延伸。 彭育之还积极推广智能农业技术。通过智能监测系统和数据分析工具,帮助农民更精确掌握农作物生长动态,及时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未来,我们要把植保服务拓展到作物调运、农情监测等领域。”彭育之表示。 种苗是农业的“芯片”,也是乐清农业重点发展的新质生产力之一。今年初,雁荡麻鸡入选《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成为乐清首个“国字号”畜禽资源。这一荣誉的背后,离不开“农二代”干贤通的科技赋能。 2013年,干贤通回乡接手父亲的种苗事业。他创新引入“身份证”管理模式,为每只鸡佩戴翅号牌,建立数字化种源档案,提升选育精准度。随着雁荡麻鸡被市场认同,鸡苗培育量以每年30%的幅度递增。这些年,通过“公司+科技+基地+农户(合作社)+流通”的五合一联盟模式,雁荡麻鸡养殖基地已遍布温州、台州、丽水、金华、衢州以及湖北省、贵州省等地,带动周边农户1000多户增收,年养殖量1000多万羽,全产业链年产值达5亿多元。 作为“绿芙”负责人,何圣松这些年引进并改造了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休闲观光于一体的茶旅综合体,其茶园也成为乐清16个青年入乡实践站点之一,仅3至4月份就为106名学员提供实地培训。 他积极探索茶叶多元化发展,并改良了红茶发酵房,通过控制空气流通等因素,使茶叶发酵时间缩短以保证茶叶品质。近年,其制作的红茶曾荣获“温州早茶(红茶茶王)”称号。在其带动下,当地茶农纷纷转型,茶叶亩均效益不断提升。 在乐清,新农人“为农所用”已逐渐成为一种常态。目前,乐清已有4000余名各类新农人崭露头角,成为乐清实现绿色发展的生力军。 近年来,乐清市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针对性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并通过青年入乡实践站点建设,招引青年回归乡野,落地扎根,建设乡村。截至目前,16个站点通过各条线平台发布岗位118个,招引了实习就业青年共124人,辐射带动916户农户增收152.5万元。 从“凭经验”到“靠知识”,从“会”种田到“慧”种田,在乐清,越来越多返乡入乡的“新农人”,把科技变成“新农具”,把网络变成“新赛道”,成为乡村振兴的一股“活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