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生态环境局乐清分局有关负责人解读《2024年度乐清市环境状况公报》
|
|
一问:2024年乐清湾优良水占比仅为33.4%,低于周边沿海县市区,我市针对此情况有何治理措施? 答:乐清湾地处浙江南部沿海,瓯江口北侧,原为潮流通道形港湾,1977年受玉环漩门工程影响变成一个半封闭式的狭长海湾,三面环陆,分别为乐清市、玉环市和温岭市,湾口有大门岛、小门岛、鹿西岛等岛屿做屏障,湾内有33条山溪性河流的径流注入,海域面积469平方公里(我市海域管辖面积265.5平方公里,约占整个乐清湾的57%左右)。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乐清湾的水环境生态质量遭受一定程度的污染,水质呈劣四类状态,主要制约指标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针对此情况我市针对性制发《乐清湾(乐清片)“一湾一策”整治实施方案》,聚焦重要污染来源开展专项治理,尤其是针对入海河流和直排海污染源,突出总氮、总磷排放控制,随着陆域截污控源和海洋生态修复工作的不断深入,乐清市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总体呈现波动向好趋势,优良水质比例稳步提升。下一步,乐清市将全面加强入海河流(溪闸)污染物入海通量监测,逐步建立入海河流总氮、总磷监测体系,科学推进入海河流(溪闸)污染物减排,开展入海河流的氮、磷减排示范工程试点工作,推动污染防治向生态修复转变。 二问:我市针对扬尘污染治理方面有什么探索和建设? 答:我市在扬尘污染治理方面已构建了系统性、创新性的治理体系,结合源头管控、科技赋能、预警机制,显著提升了空气质量。一、源头管控体系,构建全链条防治闭环。落实施工全流程控尘和“一站一策”靶向施策,针对重点区域编制《近源污染整治提升方案》,划定3公里面源管控圈及10公里高架源监控带,分类制定工地、道路、堆场差异化管控标准。二是智慧监管创新,空天地一体化精准治尘。利用无人机巡查空天一体化监测,拓展AI预测式监管,检查扬尘源项目310个,下发督办单45份,督导整改问题111处,督促各相关部门、镇街对各类工地扬尘防控落实“7个100%”,确保扬尘污染精准防控。三预警响应机制,分级分时科学应对。修订印发《乐清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及操作手册,优化污染天气预警启动标准,加强污染天气预警和响应。发布PM2.5实时预警和中轻度污染天气应对响应指令,全力推动全市空气环境质量改善向好。 三问:我市“无废城市”取得那些成效?下一步如何持续深入推进我市的“无废城市”建设? 答:自开展“无废城市”建设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乐清市以“走在前列、争创标杆”的雄心,以“开局即决战、起步即冲刺”的奋斗姿态在全市全领域全面推进无废创建,成功获评浙江省三星级无废城市,夺得省“清源杯”。一是加强领导重视,成立由市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双组长制“无废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无废城市”建设工作。二是完善顶层设计,出台“1+N”顶层设计方案,即“1个实施方案+N个重点工作方案”,落实四张清单,确保“无废城市”建设目标明确、分工合理、落地有效、推进有序。三是强化五废共治,入选省级资源循环化利用示范城市试点,建立规范有序的小微危险废物收集管理体系,建成投用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一期工程、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分拣中心、生活垃圾焚烧二期扩建等重点工程。四是浓厚宣传氛围,全省首个“无废景区”雁荡山的创建模式受到省无废专班肯定,拍摄的宣传片《“无废”赋能,燕山奇秀——温州雁荡山奋力打造“无废景区”新模式》作为温州“无废城市细胞”创建典型案例在省无废城市现场会上进行亮相。探索“无废乡村”建设新模式,实现“生态美”推动“共同富”,下山头村作为全省唯一基层村级单元代表受邀参加“无废亚运”主题活动的高端交流会。 下一步,乐清市将从以下三方面发力。 一是着力提升废物分类水平。推进居住小区生活垃圾投放点、归集点、装修(大件、绿化)垃圾投放点视频监控工作,建成完善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体系。加强新墙材企业对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服务指导、宣传力度和政策扶持;加快推进废弃农膜、地膜回收处置,制定长效机制。 二是着力补齐固废利用处置短板。加强技术支持,积极探索智能化运维管理系统,鼓励乡镇(街道)大力推进垃圾智分类,因村制宜形成特色化的治理方案,确保生活垃圾基础设施满足城市长远发展需要。积极谋划生活垃圾焚烧飞灰资源利用途径,完成危险废物趋零填埋目标。 三是着力强化宣教引导。持续利用新闻媒体和各种信息渠道,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舆论氛围,进一步提高公众对“无废城市”建设知晓度。广泛宣传固体废物引起的环境危害知识,增强全民贯彻落实固体废物环境防治的自觉性。依托“无废细胞”创建,充分发挥党政机关、文明单位、最美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高质量推进全市“无废”工作。 四问:保障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的重要意义是什么?我市采取什么措施保障重点建设安全利用率? 答:重要意义一是保障保障公众健康。能确保土壤环境质量符合标准,可以减少土壤污染对公众健康的威胁;让人们住得安心,减少因土壤污染引发的健康担忧和心理压力,提高生活质量。二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只有确保建设用地安全,才能使建设项目顺利开展,提高建设效率,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避免因土壤污染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和不可持续利用,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土地资源。三是维护社会稳定。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土壤污染问题的发生,从而降低环境纠纷和矛盾的发生率,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能够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四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利于减少土壤污染,改善土壤生态环境质量,为其他生态环境要素的保护和改善创造有利条件,推动整个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 我市生态环境部门和资规部门建立了通畅的沟通渠道,所有变更为敏感用地的地块,资规部门均进行前置把关,并及时将信息通报生态环境部门,生态环境部门通知并指导责任人及时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相关工作,杜绝“未调先供”等违规供地现象发生。另外,我市印发了《关于落实土地用途变更为敏感用地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有关事项的通知》,该通知明确了需开展场调的地块类型、启动场调的时间节点、第三方机构查询方式等,能更有效的保障重点建设用地的安全利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