滩涂潮涌处 保“贝”正聚能 乐清创新实践探索 民间滩涂环境治理新模式
|
本报讯(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吴秋秋 通讯员 陈鹏)8月4日15时许,烈日当空,暑气蒸腾。乐清主城区民间湾滩专项治理小分队在胜利塘开展的巡湾护河行动已近一个小时。他们细致排查河道排污情况,并手持夹子、垃圾袋,清理出大量塑料袋、泡沫制品等垃圾。“这已是全市巡湾护河大行动的第三场,今晚北白象、明天虹桥将接续行动,咱们分片同步发力。”主城区小分队湾滩长林贤海介绍。 乐清湾海域面积辽阔,海洋滩涂资源丰富,是全国最大的蛏、蚶、牡蛎三大滩涂贝类苗种生产基地。而白色垃圾的出现不仅破坏海洋生态平衡,更直接冲击贝类养殖业,让这片“海洋苗圃”的生态与经济双重价值面临严峻挑战。 为守护这份珍贵的“蓝色家底”,乐清启动保“贝”计划,率全国之先推行民间湾滩长制,将乐清湾沿线划分为35个治理片段,按照地理区域组建大荆、虹桥、乐成、柳市、北白象等5支专项小分队,由热心环保的“民间河长”兼任“湾滩长”, 通过“巡、清、宣”三种方式,逐步探索出民间力量参与滩涂环境治理的“乐清模式”。 如今的乐清湾,3000余只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嘴鸥”在此安家落户,引得大批游客与摄影爱好者循着生态之美而来。2024年,乐清湾贝类总产量突破82万吨,曾因污染导致收入锐减的养殖户,收入较2011年增长了十倍。长期参与乐清湾生态修复的乐清环保公益协会会长李雷感慨,经过多年努力,乐清湾芦苇荡连片摇曳,小螃蟹在滩涂穴里悠然爬行,美如童话。 这样的蜕变,既源于“湾滩长”的坚守,更得益于创新机制激发的全民合力。乐清利用“绿水币”小程序搭建线上激励平台,群众参与巡湾护滩、举报污染线索等行动可积累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或公共服务优惠,让环保从“义务”变成“动力”。十年间,政企校及民间力量多方联动,累计开展净滩活动410场次,清理滩涂垃圾400余吨,整治海岸线55公里,治理面积达411余亩。 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他们将坚持以“净化滩涂,保贝共富”为总目标,持续完善“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协同治理模式,把生态优势真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将“美丽乐清湾”转化成“共富金银滩”。 |